本文由《家庭
医生》杂志的记者采访广州市三位
风湿免疫科医生后所写的。
% R2 [$ N. K/ M/ A+ N. 特别关注
“不死的癌症,活着的僵尸”,这是大多数人对
类风湿性
关节炎(简称类风湿)的印象,在他们眼中,类风湿是一种疑难杂症。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医生的确对类风湿毫无
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患者承受无休止的关节疼痛,最终走向残疾的结局。它虽不致死,却让患者痛不欲生。
7 U/ r+ W: y* Z( \8 p; C% O5 ? 近二十余年来,类风湿的
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控制
症状、防止残废”,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已不再是梦想。
可惜的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特效药”
广告及“
专家”信息中,很多患者迷失了正确的治疗方向。曾有人做过调查,95%的类
风湿病患者有过被误治的
经历。误治,不仅使患者成为待宰的“羔羊”,迷失了“钱”途,也毁掉了前途。巨额的花费,没换来
疾病的控制,却往往换来
病情的急速恶化。
- t. e U" X( I* B: l Y在10月12日,世界
关节炎日到来之时,专家们发出呼吁——
k+ Q& R# E4 Y类风湿患者,不再做“迷途羔羊”,
* k, R8 A, }' P+ q) ?9 d) n' e. @% V& Y- O70%的难治患者,用生物制剂治疗,病情可得到控制。但由于价格昂贵,往往只能“好药用在刀刃上”。
“生物导弹”,瞄准难治性类风湿
0 A; E+ I7 u0 X! \' R8 x( X2 e8 N) e5 r0 \: w" S, X 天渐寒冷,风湿专科门诊却逐渐“热”了起来。蜂拥而来的患者当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占了一定的比例,以30~50岁的女性居多。
她们大多都有一双被病魔折腾得变了形的手:有的状如鸡爪,有的状如梭形;有的关节肿痛,提笔取物十拿九不稳,功能尽失。往日的“纤纤玉手”不再可见。有的患者则更为悲惨,像34岁的李女士,不仅
手指变形疼痛,腿亦受影响,两脚掌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只能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进诊室。“说是如上刀山也不过分。”她如是形容自己的惨状。
李女士两年前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这两年之中,所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
药物,如消炎止痛药、羟氯喹、
甲氨蝶呤、皮质
激素、
中药等,她几乎都试过了,但关节肿痛仍然反复发作,还伴有低热,夜不能寐。
被收入院后,医生
建议李女士接受一种新药的治疗,
结果在注射该药后三天,关节肿痛症状明显
缓解,一周后停用止痛药、激素,之后关节痛、发热等症状基本消失,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李女士所注射的新药,是一种生物制剂。生物制剂的应用,是近年来类风湿性治疗的一大进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据张晓(广东省人民
医院风湿内科教授)介绍,约有10%~20%的类风湿患者属难治性类风湿,就如同李女士一般,常规的治疗都用遍了,仍无法控制住病情发展。虽然比例不算大,但基于庞大的发患者群(国内有400多万类风湿患者),难治性类风湿患者人数亦相当可观。
以往对于难治患者,医生们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生物制剂的出现,给这些患者带来一缕曙光,它能使70%的难治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好的缓解和控制。
杨岫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告诉记者,尽管目前类风湿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已经明确多种免疫因子在类风湿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肿瘤坏死因子即是其中之一。而生物制剂就如同精准的“导弹”,直接针对这些免疫因子,抑制它们的作用,从而控制症状及延缓病情。
如同所有的药物一样,生物制剂同样存在着不良反应,例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除了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尤其是结核外,患者长期
用药后,可能会增加淋巴瘤的患病率。导致这两种主要不良反应的原因在于,肿瘤坏死因子虽然在类风湿的发病中扮演着“坏角色”,却对抑制结核病及淋巴瘤有正面作用,如果抑制肿瘤坏死因子,自然会引致结核、淋巴瘤的患病率增高。
生物制剂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是其高昂的价格,据戴冽(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教授)介绍,用生物制剂治疗,患者需每月花费7000多元(进口药每个月要1万多)。杨岫岩教授更直称其为“天价药”。在欧美国家的类风湿治疗指南中,明确写着:生物制剂一般需要连续使用两年,甚至更长
时间。显然,国内绝大多数患者是无力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
; l! P/ I; I/ T( F 不用,只能眼看着患者饱受痛苦,不可遏止地走向残疾的结局;用,患者又无法承担庞大的经济支出。为解决这个矛盾,医生们想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一般短期使用3~6个月,迅速把病情的压下来,然后再用常规治疗药物来控制。”张晓教授告诉记者。“这叫做‘好药,用在刀刃上’”杨岫岩教授这样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