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之家论坛 http://www.qzxjzy.net/

国内首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自己建立的交流平台!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下载的原论坛的老贴

1楼
梧桐树下 发表于:2008/11/20 14:25:56
精华帖子,目前你无权浏览!
2楼
梧桐树下 发表于:2008/11/21 7:55:08
 

2006年风湿病学进展回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史晋霞 栗占国


     2006年,风湿病学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均有很多新进展。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发病机制、遗传易感性、生物制剂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新靶标的研究及实验室诊断等方面。以下对近1年来发表的文献、2006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年会及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等国际会议的代表性研究进行复习及简要综述,供风湿病学界及相关学科同行参考。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仍然是风湿病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进展包括蛋白瓜氨酸化及肽酰精氨酸脱亚氨基酶(PAD)在RA发病中的作用,生物制剂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治疗新靶标的发现及遗传易感性等几个方面。

     临床研究

     1. 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对于RA诊断的价值

     一项对5年来PUBMED、EMBASE、OVID及CNKI等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荟萃分析表明,抗CCP抗体对于诊断R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近1年来,抗CCP抗体对于早期、非典型、类风湿因子(RF)阴性的RA患者的诊断价值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Heidari等发现,抗CCP抗体可以作为区分炎性关节炎与RA的特异性指标之一。另有学者发现抗CCP抗体、RF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CCP及其抗体可能是RA致病因素之一。

     此外,抗CCP抗体对于判定RA疾病活动和预后及指导治疗也有重要作用。还有学者发现抗CCP抗体可变体可能诊断RA敏感性更好。

     2. 蛋白瓜氨酸化及PAD在RA发病中的作用

     随着PAD的发现,RA患者体内的瓜氨酸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瓜氨酸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一种形式,在Ca2+存在下,PAD催化蛋白中的精氨酸残基脱亚氨基,转变为瓜氨酸残基,导致蛋白质所带正电荷减少,分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使原先隐藏的基团得以暴露。另外,由于正电荷减少,瓜氨酸化蛋白与MHC-Ⅱ类分子(如HLA-DRB1*0404)的亲合力增高约100倍,使其更容易被提呈,抗原性增强。因此,蛋白质瓜氨酸化可能与RA自身T细胞活化、抗体形成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加拿大Hill及国内赵义等的研究显示,抗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抗体的检测诊断RA的敏感性分别为75%和67.21%,特异性分别为98%与84.84%。

     同时,多种瓜氨酸化抗原蛋白(如波形蛋白、中间丝相关蛋白等)的相应抗体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

     3. 手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影像学诊断RA的评价

     在2006 ACR年会上,关于RA手关节MRI检查相关报告的提出是本年度的重要事件之一,报告指出,手关节MRI对RA诊断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强;RA骨关节的侵蚀及功能下降与X线检查关系更为密切;MRI可能对于在常规检查、疾病活动度评判后仍无法决定干预方案时更为有用。

     4. 生物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多项多中心大样本安慰剂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表明,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制剂可以改善RA的临床指标和患者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学者对抗TNF-α制剂治疗RA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善等相关。

     针对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的大量临床研究同样显示了其良好的疗效与生物安全性。白介素(IL)6受体拮抗剂(tocilizumab)也被证实可以降低RA活动性,并且并未使肿瘤发生率升高。

     5. 甲氨蝶呤(MTX)的药物代谢及患者基因型对其疗效的影响

     研究发现AMPD1、ATIC与ITPA的基因多态性与患者对MTX的良好反应性有关;具有MTHFR 1298AA及MTHFR 677CC基因型者MTX临床疗效好,而MTHFR 1298C等位基因与药物毒性有关。

     6. 其他

     2006 ACR年会上提出了治疗未分化关节炎(UA)的新观点,认为其治疗应等同于RA。在预后监测方面,抗CCP抗体仍被认为是可靠指标之一。此外HLA-DRB1、IL-4R多态性也可以作为RA预后判断的指标。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遗传易感性及疾病相关的基因多态性、RA发病环节中新分子的发现。

     1. 遗传易感性及疾病相关的基因多态性

     研究发现,髓样细胞的MHC-Ⅱ分子表达是早期RA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此外MHC-Ⅰ类分子也可能在RA中扮演重要角色,如HLA-C3和吸烟与RA血管炎的发生有关。多个基因的多态性被发现与RA相关,如蛋白酪氨酸磷酸酶N22(PTPN)多态性与抗CCP抗体对预测RA进展有特异性意义;TNF-α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清学阳性的RA患者放射学进展相关;早期RA与阿糖腺苷旁路因子的多态性相关;IL-4受体多态性与快速进展性RA有关。

     2. RA发病环节中新分子的发现可能为RA治疗提供新靶标

     Nakajima等采用抗类风湿滑膜抗体进行筛选,成功克隆出滑膜素(synoviolin,一种E3泛素连接酶),并证明其在RA滑膜中高表达,过表达滑膜素的小鼠可自发关节炎。

     Devauchelle等发现丛生蛋白(clusterin)在RA滑膜组织中表达下降,RA的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中clusterin的过表达可使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在24小时内凋亡,而以小干扰RNA(siRNA)使其低表达可以增加IL-6及IL-8的产生。

     此外,TNF样凋亡微弱诱导剂(TWEAK)、Mcl、IL-32、MAPKAβ激酶、CD64等也被发现与RA发病有关,目前已有学者进行TWEAK单抗、siRNA、CD64靶向免疫毒素等研究,有望找到治疗RA的药物新靶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研究

     1. 自身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作用

     Fritsch等的研究表明,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nRNP)-A2是SLE患者T细胞的主要抗原。Zimmermann等发现,抗hnRNP-K抗体发生于 50%以上的SLE患者,诊断特异性约为90%,其出现与狼疮肾炎及雷诺现象明显相关。另有学者用含有hnRNP主要表位的重组蛋白检测到犬SLE模型的抗hnRNP抗体。

     研究发现,抗端粒抗体在SLE诊断中的敏感性为60%,特异性可达91%,且与抗双链DNA抗体的产生相关,可能是一种新的SLE诊断的特异性抗体。

     此外,SLE患者血清中还可以检测出抗C1q抗体、抗卵巢抗体及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它们可能分别与SLE疾病活动性、肾损害、性腺损害及狼疮精神症状有关。

     Brunner等发现,尿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的lipocalin可能是幼年发病的SLE的生物学标记,其水平与肾损害及肾病的活动性相关。而SLE患者脑脊液中的IL-6水平可能与狼疮精神神经损害有关。

     2. 生物制剂及其他新药治疗SLE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利妥昔单抗在治疗难治性SLE如肾脏、血液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有良好疗效,但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抗TNF-α制剂可以使狼疮肾炎的尿蛋白水平下降,但对血管炎的缓解作用不明显,并可能引起抗双链DNA抗体增加。因此,生物制剂在治疗SLE方面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在非生物制剂方面,研究表明霉酚酸酯治疗狼疮肾炎疗效肯定,与环磷酰胺相比,安全性更好,提示其可以作为狼疮肾炎治疗的新药。此外,小剂量环磷酰胺冲击疗法以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疗效与复发的监测,研究发现患者尿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抗C1q抗体可能与狼疮肾炎疾病活动性相关。

    基础研究

     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疾病遗传易感性及基因多态性、发病环节的新靶标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1. 与SLE发病相关的遗传易感性及基因多态性

     研究表明,女性不活化X染色体的DNA甲基化与CD40L的过表达相关,并参与SLE的发病;FcgRⅡa-131R/H与SLE易感有关;狼疮肾炎患者的嵌合体较正常增多;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抗体与家族发病的SLE易感性相关。

     2. SLE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学者们发现了多个新分子参与SLE的发病,并可能是治疗的新靶标:如IL-10相关细胞因子IL-19、IL-22、IL-24、IL-26、IL-32及B细胞活化因子(BAFF)等均与SLE发病相关,BAFF基因缺失的小鼠SLE病情改善。

     此外,Levine等用人β2糖蛋白Ⅰ(一种凋亡细胞结合蛋白)免疫小鼠,可以诱导出小鼠对β2糖蛋白Ⅰ长期潜在的免疫反应,并可进一步引起抗原表位扩展。初步表明,β2糖蛋白Ⅰ与SLE及LN中抗原表位扩展与连续性抗体的出现相关。

     微生物感染与SLE发病的相关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Wang等发现,EB病毒的LMP2A可以诱导自身反应性B细胞活化和Toll样受体(TLR)的敏感性增高,为揭示EBV、TLR及SLE的关系提供了初步依据。

     调节性T细胞在SLE发病中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有研究试用调节性T细胞被动转移治疗SLE,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此外,干扰素通路、树突状细胞(DC)及Ago2-GW182在SLE发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脊柱关节病

     临床研究

     1. 脊柱关节病的早期诊断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RI检测骶髂关节是早期脊柱关节病诊断及预测疾病发展的良好方法,可以早在发病前6~12周发现脊柱的炎症改变。

     此外,一种与果蝇28 KD蛋白存在交叉反应的抗体在强直性脊柱炎(AS)中敏感性为30.7%,特异性为95.1%,可能将成为AS诊断的血清学标志。

     2. 抗TNF-α制剂治疗AS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多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均证实抗TNF-α制剂治疗AS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且起效迅速,可以在治疗2~4周后明显改善MRI可见的骶髂关节或脊柱病变,有可能减少AS的致残率。但在2006 EULAR年会上,一项历时2年的多中心研究显示,依那西普并不能延缓AS的X线进展,提示生物制剂的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与验证。

     3. 其他

     一项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将目前银屑病关节炎的7个分类标准进行比较,发现CASPAR标准简单易行、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Vasey与Espinoza标准差。

     基础研究

     HLA-B27与脊柱关节病的相关性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B27并不能完全解释脊柱关节病的发病机制。

     研究发现,其他MHC分子及非MHC分子均可能存在脊柱关节病的遗传易感因素。中国台湾的Liao等对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的HLA-A、B、C、DR、DQ基因位点进行检测发现除B27之外,HLA-B60、C3及DR12的检出率也明显增高。另有研究发现,靠近HLA-C区的CDSN基因可能是银屑病关节炎与寻常型银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之一。此外,IL-1多态性、TNF-α850位点的多态性与脊柱关节病均具有相关性。

     另有学者发现,B27的错误折叠可能与AS肠炎的发生相关,人β2微球蛋白可以抑制HLA-B27的错误折叠,使B27转基因大鼠不易发生肠炎,提示分子的空间构象可能在A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表明B27的错误折叠及肠炎的发生与B27相关的关节病无显著相关性。

     最近,HLA-B27启动子克隆、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转染Hela细胞株和293T细胞株的成功,为进一步筛选对此启动子系统有刺激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而抑制B27分子转录,寻找治疗AS的新药带来了新希望。

    

    其他风湿病

    干燥综合征(SS)

     抗胆碱酯酶3 受体(M3R)抗体与抗α胞衬蛋白抗体IgA、IgG是SS诊断方面近年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其诊断SS敏感性分别为50.8%、55.6%和30.2%,特异性为91.7%、91.3%和89%。有学者根据M3R第二胞外区的序列合成多肽,发现其可以调节SS患者的M3R受体反应性T细胞。

     还有文献报道,NOD鼠中IL-18/IL-18受体轴上调且与Th1介导的炎症相关。此外,SS中的调节性T细胞异常、唾液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表达异常及淋巴化学增活素与唾液腺相关淋巴瘤的关系也受到学者的关注。

    骨关节炎(OA)

     高分辨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及超声均被用于OA诊断,敏感性良好。研究发现,血清糖蛋白-3及透明质酸的水平可以作为判定OA预后的指标。此外,NF-κB、IL-1/TNF-α、CⅡ合成及软骨细胞老化等均可能参与OA的发病。

    炎性肌病

     在2006 ACR年会上,Yasuhiro等报道了一种由Histidy1-tRNA合成酶诱导的小鼠抗合成酶综合征样模型的建立,为皮肌炎/多肌炎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Ira等发现转录子中间因子1-γ抗体可能是肌炎的特异性抗体。王国春等发现,KL-6(一种主要表达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表面的大分子糖蛋白)检测在特发炎性肌病伴肺间质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90.9%)及特异性(80.6%)。

    系统性硬化症(SSc)

     研究发现IL-6多态性与SSc的严重程度相关。肺泡灌洗液中的CXCL11水平可以作为疗效预测的指标;而肺泡灌洗液的细胞计数有助于肺泡炎的诊断。

     综上所述,2006年度风湿病学在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均有许多新进展,这为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提示风湿病的早期诊断、规范个体化治疗仍是关键问题,而寻找新的致病抗原、新的靶标和新的生物学标志为临床服务始终是基础研究的焦点所在














3楼
梧桐树下 发表于:2008/11/21 7:57:40
 

2006 ACR风湿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回顾

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惯例是邀请两位专家对过去1年发表的对风湿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有重要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和点评。在2006 ACR年会上,美国纽约Weill医学院JE Salmon教授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d Geffen 医学院DE Furst教授分别对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述评。

    

    在基础研究方面Salmon教授重点就以下文献进行述评

     1. 瑞士Lausarne大学 Martinon等发表在《自然》(Nature 2006,440∶237)上的文章中提出, 痛风的尿酸结晶能活化含有NALP3(也称作cryopyrin)的炎症小体。炎症小体是胞浆内的多种蛋白复合体,可激活前炎症级联过程的前体,后者可将白细胞介素1前体(pro-IL-1)分解成IL-1活性形式,诱发炎症反应。

     2. 美国国立关节炎、肌骨骼与皮肤疾病研究所Goldbach-Mansky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 J Med 2006,355:581)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每日注射阿那白滞素(anakinra,一种IL-1受体拮抗剂)能显著改善新生儿期起病的多系统炎性疾病(neonatal-onset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disease)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指标。

     3. 美国达拉斯贝勒免疫研究所Pascual在《实验医学杂志》(J Exp Med 2005,201:1479)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IL-1是全身型的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onset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炎症级联过程的一个主要介质,可作为该病的一个治疗靶点。

     4.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Kaneko等在《科学》(Science 2006,313∶670)上发表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免疫球蛋白G (IgG) 通过其Fc段唾液酸化作用而获得抗炎功能。唾液酸化作用的差异可能导致稳态下固有的抗炎症活性向抗原激惹触发的前炎症效应切换。

    

    在临床研究方面,Furst教授重点就以下文献进行述评

     1.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Klareskog等在《关节炎与类风湿》(Arthritis Rheum 2006,54∶38)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在某些HLA-DR相关的抗原表位基因背景下,吸烟可触发针对瓜氨酸化蛋白的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使瓜氨酸抗体阳性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病风险升高。

     2.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McMahon等在《关节炎与风湿病杂志》(Arthritis Rheum 2006,54∶2541)上发表的研究提示,对于许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s)是一种前炎症物质,且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s)水平升高相关。研究者认为,HDLs异常可损害患者保护LDL免于氧化的能力,从而使这些狼疮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3. 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Clegg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 J Med 2006,354∶795)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葡萄糖胺和硫酸软骨素单独或联合使用并不能显著缓解膝部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但分析该研究的结果提示两者的联合应用对一部分中重度膝关节疼痛的患者可能有效。

     4. 美国罗切斯特梅奥临床医学院Bongartz等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2006,295∶2275)上发表了对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抗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结果。有证据表明,接受抗TNF抗体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严重感染及剂量依赖的恶性肿瘤风险升高。但Furst教授认为,该研究并无特殊的新发现。

     5.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Tashkin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 J Med 2006,354∶2655)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活动性肺泡炎及硬皮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患者接受环磷酰胺口服治疗1年后,肺功能、呼吸困难症状、皮肤厚度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发生了有统计学意义但幅度并不大的改善


二十年国内外风湿病学研究回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穆荣 栗占国




--------------------------------------------------------------------------------


  近二十年是国内外风湿病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均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以国内外的大量研究为依据,着重对该类疾病临床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认识进行了归纳,希望对临床工作有所裨益。


  类风湿性关节炎


  1.共同表位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中的作用 RA共同表位(QK/RRAA,SE)通过抗原的分子模拟及模糊识别机制诱导RA的发生及病变进展。携带SE的HLA-DRB10401、0404、0405等亚型的RA患者的病情一般较重,可早期出现关节破坏及常伴有血清中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这些HLA-DRB1亚型的测定对判断RA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2.早期和非常早期RA的概念 最近有研究者认为,可将病程小于12周者称为非常早期RA,病程在12周至2年之间者称为早期RA。在治疗上强调尽早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DMARDs,以控制RA病变的进展。研究证实,发病后3个月内接受治疗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3~6个月后开始治疗者。


  3. 发现抗聚丝蛋白抗体群(AFAs) 该组抗体包括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抗聚丝蛋白抗体(AFA)及抗环状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抗体)等。AFAs是一组对RA有很高特异性的抗体,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4. 影像学技术在早期RA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MRI)可发现早期RA滑膜炎及骨质破坏(发病后3个月)。同时,MRI对滑膜炎和腱鞘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多普勒技术也可发现滑膜炎的存在,但对骨侵蚀的辨别不如MRI敏感。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的相关技术还有激光透照术等。


  5. 200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推出新的RA治疗指南 与1996年第1版相比,2002年发表的RA治疗指南的主要变化为:①增加了5种新的治疗药物:来氟米特、依那西普(etanercept)、英利昔单抗infliximab、环孢素和米诺环素;②将免疫吸附列为RA的治疗方法之一;③将甲氨蝶呤(MTX)的推荐剂量由(7.5~15)mg/周增至(7.5~20)mg/周。


  6.新型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应用 来氟米特、环孢素、他克莫司(FK506)和西罗莫司等在重型及顽固性RA患者治疗中均有较好疗效。可溶性TNF-α受体融合蛋白依那西普及抗TNF-α抗体(英利昔单抗)对重症RA患者的疗效明显。重组IL-6、CTLA4-Ig及IL-1受体拮抗剂等其他生物制剂正逐步用于临床。


  7.免疫吸附治疗列入ACR 的RA治疗指南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免疫吸附可迅速而有效清除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异常免疫球蛋白以及炎性细胞等致病性成分,迅速缓解病情,疗效显著。2002年ACR将其纳入RA治疗指南。但应强调,免疫吸附治疗必须与DMARDs联合应用,才能使病情长期缓解。


  8. 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的出现 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胃肠道、血小板及肾脏正常表达的COX-1抑制较轻。在大样本研究中,该类制剂较传统NSAIDs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9.强调DMARDs联合用药在RA治疗中的重要性 多数RA患者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DMARDs,病情才可完全缓解。既往研究表明,DMARDs联合治疗与单药治疗者,3个月内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42%和17%。


  10. 糖皮质激素治疗RA 的观点趋向一致 近年的研究证实,早期RA患者接受泼尼松(7.5~10)mg/日单药治疗,有延缓RA滑膜破坏的作用。在部分患者,泼尼松可有效改善关节肿痛,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如血管炎、难治性RA) 尽可能小剂量短疗程应用。同时,应积极联合DMARDs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1. ACR于1997年重新修订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分类诊断标准 主要改变为:①取消狼疮细胞阳性和梅毒血清假阳性反应两项指标;②增加抗磷脂抗体阳性一项指标。


  2. 盘状红斑狼疮于1993年更名为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 其定义为皮肤活检符合狼疮表现,但不满足ACR关于SLE诊断标准者。


  3. 抗核抗体检测阳性率提高 抗核抗体(ANA)的检测中以Hep-2细胞代替鼠肝等作为底物后,大大提高了ANA阳性率。


  4. 药物性狼疮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药物可通过影响T细胞DNA甲基化,促进某些基因表达,引起自身反应性T细胞活化导致发病。米诺环素和D-青霉胺等均可诱导药物性狼疮。


  5. 新的SLE血清学标志物的发现 细胞膜DNA抗体及抗核小体抗体(AnuA)对诊断SLE的特异性较高。抗神经元抗体及抗Hu抗体对诊断狼疮脑病比较敏感且相对特异,且与病情活动有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 D-二聚体与肺动脉栓塞相关。


  6. SLE相关的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 单光子发射计算体层扫描技术(SPECT)对诊断狼疮中枢损害有较高特异性,并由此证明,狼疮性头痛与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导致的血管扩张有关;经食管心电图可发现SLE患者Libman-Sacks心内膜炎及无症状性心肌功能失调;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可辨别SLE血管炎性病变;超声多普勒诊断SLE肺动脉高压较敏感。


  7. 治疗难治性SLE的药物增加 来氟米特、霉酚酸酯和FK506等新型免疫抑制剂也可试用于难治性SLE。抗B淋巴细胞CD20的单克隆抗体rituximab可能对SLE有效。


  8. 狼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局部治疗效果肯定 鞘内注射MTX及激素等对狼疮脑病的疗效肯定,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并可减少全身激素用量。


  9.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的应用 IVIG对SLE合并重度感染、血小板减少、炎性肌病、多发神经炎者和有反复流产史的妊娠者疗效肯定。


  10. 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应用 适用于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疗效不佳,重要脏器功能仍处代偿期的患者,但部分患者复发,且有一定风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干燥综合征


  1. 2002年发表了新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 该标准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5.2%。新标准强调了患者口干、眼干的客观检查及血清学诊断试验的方法,并进一步明确了排除诊断条件。


  2. 抗α-胞衬蛋白抗体的发现 国内外研究均证明,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中存在α-胞衬蛋白抗体。该抗体诊断干燥综合征的敏感性为52%~95%,特异性为87%~100%。此外,β-胞衬蛋白在干燥综合征的诊断中亦具有一定意义


  3. Ⅲ型毒蕈碱样乙酰胆碱(M3)受体抗体与干燥综合征有关 该抗体可阻断植物神经对残余外分泌腺体的调节作用,并产生腺体外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抗M3受体抗体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有重要意义,敏感性为80%~90%,特异性为90%。


  4.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合并胆汁淤积受到重视 应诊断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胆管炎还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胆汁性肝硬化尚有争议。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线粒体M2亚型抗体阳性及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治疗可选用熊去氧胆酸、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5. M3受体激动剂匹罗卡品、环戊硫酮对口干、眼干症状有效 匹罗卡品可使唾液分泌率提高20%~40%。经3个月以上治疗,患者的非刺激性唾液分泌量也增加。常用剂量为匹罗卡品20 mg/日,环戊硫酮(15~30)mg/日。此外,环孢素滴眼液可能对干燥性角膜炎有效。


  6. 羟氯喹在干燥综合征中的作用 羟氯喹可明显降低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中IL-6和透明质酸酶水平,对口干等自觉症状的改善尚无定论。来氟米特和白芍总苷可能对干燥综合征有效。


  其他风湿性疾病


  1.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增加 抗TNF-α制剂依那西普、英利昔单抗可试用于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此外,来氟米特、沙利度胺及羟氯喹对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有效。


  2.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概念的提出 UCTD应具有一项以上典型的风湿病症状或体征(如关节炎或雷诺现象),伴至少一项高滴度自身抗体阳性,病程至少2年,而且不符合任何其他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标准。


  3. 对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的认识逐渐提高 研究发现,混合结缔组织病患者可具有HLA-DR4、DR2、DQA10103及DQB10301基因亚型。u1RNP抗体阳性与 DR4和DR2 亚型密切相关。


  4.对反应性关节炎的认识及诊断水平的提高 Reiter综合征和反应性关节炎属同一范畴,后者的含义更广泛,不局限于三联病的概念。诊断上强调感染的症状或客观证据,并能除外其他关节炎,本病HLA-B27可阴性。


  5. 药物导致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受到重视 丙基硫氧嘧啶等药物可诱发小血管炎,临床特点为血清中出现多种组分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6. 未分化关节炎概念的提出 出现外周关节炎而不符合任何其他关节炎诊断标准者可考虑为未分化关节炎。但应长期随访是否为某些结缔组织病的早期表现。


  7. 骨质疏松的治疗 二膦酸盐、雌激素补充疗法(HRT)及降钙素可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风险。其中HRT因可能增加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不宜作为绝经期妇女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长期措施,可以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诺昔芬替代。


  8. 骨关节炎患者镇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但对于临床上有炎症反应的骨关节炎患者,美国风湿病学会及中华风湿病学会制定的治疗指南中建议可应用NSAIDs抗炎镇痛。曲马多可作为不宜接受NSAIDs治疗或疗效欠佳患者的止痛药物




















4楼
梧桐树下 发表于:2008/11/21 7:57:53

柳氮磺胺吡啶的药物作用机制还未彻底清楚

   近20年,柳氮磺胺吡啶作为慢作用抗风湿药广泛应用于多种风湿病尤其是炎症性关节病的治疗,该药服用方便、安全、起效较快,并且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对妊娠期或准备怀孕的女性患者较其它慢作用药更为安全。
  柳氮磺胺吡啶 风湿病 关节炎 治疗

  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SZ,或Salicylazosulfapyridine,SASP)是磺胺吡啶(SP)与5-氨基水杨酸(5-ASA)的偶氮络合物,最早于40年代被试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但未能引起重视。1980年McConkey等报道SSZ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从而引起了人们对SSZ的兴趣。近20年,SSZ已作为慢作用抗风湿药广泛应用于多种风湿病尤其是炎症性关节病的治疗。

  1 作用机制

  SSZ在结肠中被细菌产生的偶氮还原酶裂解,释放出5-ASA和SP,其中SP可能是抗风湿的活性成分[1],并且SSZ副作用的产生也主要与SP有关。SSZ可能通过抗菌、抗炎和免疫抑制等作用发挥抗风湿效应。

  1.1 抗菌作用

  SSZ可抑制肠道菌群,而肠道细菌感染可能与脊柱关节病的发病有关,尽管大多数该病患者在临床上没有肠炎表现,但肠镜下可见肠道粘膜炎症表现,并且随病程进展而变化。关节炎缓解时往往伴肠道炎症消失,而关节病变活动时往往肠道炎症持续存在[2]。脊柱关节病亚临床型肠道炎症的发现为使用SSZ治疗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临床观察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的抗肺炎克雷伯杆菌、抗大肠杆菌抗体较正常人明显升高,SSZ治疗后抗体水平明显下降。

  1.2 抗炎作用

  SSZ和甲氨蝶呤作为新的一类抗炎药,其抗炎作用机制与传统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s)不同,它们是通过促进炎症部位腺苷释放而发挥抗炎作用的[3]。SSZ和甲氨蝶呤通过抑制嘌呤合成过程中AICAR转甲酰酶(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oribonucleotide transformylase)引起细胞内AICAR聚集以及腺苷释放增多,腺苷与炎症细胞表面的A2型腺苷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炎症细胞活性。新近又发现[4]SSZ和甲氨蝶呤促进腺嘌呤核苷酸转化为腺苷的作用与外-5′-核苷酸酶(ecto-5′-nucleotidase)有关。另外,SSZ还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1.3 免疫抑制作用

  SSZ对多种炎症细胞有抑制作用:可明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和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酶活性,减少氧自由基生成。SSZ还可加速中性粒细胞的凋亡[5],可抑制丝裂原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还可抑制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新近研究发现SSZ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发挥免疫抑制作用[6]。NF-κB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多种重要免疫因子的表达,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SSZ能抑制TNF-α、脂多糖(LPS)及佛波酯诱导的NF-κB活性。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SSZ通过抑制因子(IκBα)蛋白激酶活性,抑制IκBα的降解及磷酸化,从而抑制NF-κB的活性。

  1.4 其它

  SSZ通过抑制c-fos基因表达,在转录水平上抑制体外培养的类风湿性关节滑膜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产生细胞因子如IL-1β、IL-6等。SSZ还可抑制IL-1β刺激下的软骨细胞产生糖胺多糖、胶原酶、金属蛋白酶及前列腺素PGE2,从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软骨破坏起保护作用。另外,SSZ也有抗叶酸作用。

  2 临床应用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

  1980,McConkey等报道7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经SSZ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并且这种改善一直持续34周。以后又进行的一系列对照研究发现,SSZ治疗RA的疗效与甲氨蝶呤、羟氯喹、青霉胺、口服或注射金剂相近,并且起效较其它慢作用药要快。

  目前国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用的二线药包括甲氨蝶呤、SSZ和羟氯喹,青霉胺和金剂使用已较少。SSZ不影响甲氨蝶呤的药代动力学,反之亦然[7]。SSZ和甲氨蝶呤联用是目前国外最常用的联合治疗方案,两者联合时疗效明显增加。由于SSZ和甲氨蝶呤都具有抗叶酸作用,为此,Nisar等[8]研究了SSZ和甲氨蝶呤联合时的毒副作用,发现32例联合治疗组中有5例撤药(其中4例因副作用,1例因无效),63例单用甲氨蝶呤组中有17例撤药(其中7例因毒副作用),表明SSZ和甲氨蝶呤联用时的毒性较单用甲氨蝶呤无明显增加。同样,SSZ和口服金剂金诺芬(Auranofin)联合时的疗效也较单用金剂明显增加,而副作用不增加。另外,O′Dell等[9]对102例单一慢作用药无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予以SSZ、甲氨蝶呤和羟氯喹三联治疗,结果较单用甲氨蝶呤或甲氨蝶呤加SSZ联合治疗疗效显著(病情改善率分别为77%、33%和40%),并且毒副作用无明显增加(3组因毒副作用而停药者分别为7、3和3例)。

  2.2 脊柱关节病

  脊柱关节病是一大类以脊柱受累为主的关节炎性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和/或瑞特综合征(Reiter's syndrome)、银屑病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及未定型脊柱关节病。在其二线药治疗中,SSZ是唯一经全面系统研究证实有效的药物,而其它二线药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可能仅对部分强直性脊柱炎和瑞特综合征有效。

  2.2.1 强直性脊柱炎 1984年Amor等首先报道了SSZ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尤其是对有外周关关节炎者有效。以后相继有多个SSZ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试验报道,但结果不大一致,如有报道晨僵、腰痛、扩胸度、脊柱活动度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报道减轻或改善,亦有报道无效。Clegg等[10]报道了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该试验对15个中心、264例NSAIDs无效的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予SSZ2g/d,疗程36周,结果SSZ治疗组有效率与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异(分别为38.2%和36.1%,P=0.73),SSZ组仅血沉下降较安慰剂组明显(P<0.0001),但SSZ对外周关节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外周关节炎表现,因此SSZ可能适合于伴有外周关节受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2.2.2 反应性关节炎 过去认为反应性关节炎是一种较为良性、病程自限、可自行缓解的风湿病。后来发现约15%~50%患者关节炎反复发作,并演变成慢性关节炎,还可导致永久性关节功能障碍。对这些慢性关节炎期的反应性关节炎患者,NSAIDs类药常不能较好地控制病情,此时需用二线药治疗。80年代后期的几项开放试验结果显示SSZ对反应性关节炎有效。90年代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对照研究。1990年Peliskova等对50例病程1年以上的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予以SSZ2~3g/d治疗,结果关节痛、背痛、ESR、IgG、IgA以及医生和病人的评价均明显改善。1995年Dougados等[11]报道的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研究中,有81例反应性关节炎患者SSZ治疗后4周即起效,并且疗效持续24周,但与安慰剂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44)。1996年Clegg等[12]对19个中心的134例病程6个月以上、NSAIDs无效的反应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为期36周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治疗组予SSZ2g/d,观察关节疼痛/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医生及病人总体评价,结果SSZ治疗组4周出现疗效并且持续36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62.3%,安慰剂组27.7%,并且治疗组ESR下降明显(P<0.0001)。以上结果显示SSZ对反应性关节炎有效,临床上病程6个月以上的慢性反应性关节炎患者可考虑使用SSZ。

  2.2.3 银屑病关节炎 银屑病患者约6%~20%出现关节炎表现,并且关节症状与皮损的活动性通常一致。NSAIDs是治疗银屑病关节炎最常用的药物,大多数患者可明显缓解炎性疼痛,尤其是不对称、少关节炎型患者。然而,也有10%~20%的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出现多关节受累或呈强直性脊柱炎样表现,这时往往NSAIDs无效,需用二线药治疗,包括SSZ、甲氨蝶呤和环孢素[13]。

  SSZ对强直性脊柱炎和反应性关节炎有效导致了它被试用于银屑病关节炎。1988年,Earr等对34例活动期银屑病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开放试验,发现SSZ对关节炎及皮肤病变均有效,并且可降低CRP、ESR。1991年,Newman等的开放试验结果也发现SSZ对银屑病关节炎有效,用药4~8周即起效,并且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轻微,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消化不良、恶心、哎吐、腹泻等。Dougados等[11]对35例NSAIDs治疗无效的活动性脊柱关节炎(包括34例强直性脊柱炎,81例反应性关节炎和136例银屑病关节炎)的研究结果表明,SSZ对银屑病关节炎的疗效最显著。SSZ治疗银屑病关节炎安全有效,被认为是较有前途的二线药[14]。

  2.3 儿童慢性关节炎(juvenile chronic arthritis ,JCA)

  儿童慢性关节炎也需用二线药治疗。SSZ对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脊柱关节炎以及儿童炎症性肠病的疗效使其被试用于儿童慢性关节炎的治疗。80年代后期以来的多个开放试验结果显示用SSZ治疗儿童慢性关节炎安全有效。如Imundo等[15]对139例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予SSZ31 mg·kg-1.d-1,平均观察13(1~42)个月,发现73%患者治疗后明显进步,40%治疗9.5个月后能停用所有其它药物,28%完全缓解而停用所有药物,17%因副作用停药,但停药后不良反应均可消失。1998年荷兰儿童慢性关节炎研究小组[16]进行了进一步的安慰剂对照研究,对7个中心69例以单关节或多关节起病的活动性儿童慢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为期24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治疗组予SSZ50mg·kg-1.d-1(最大剂量每天2g),发现SSZ治疗组关节指数、医生、患儿及患儿父母的总体评价、ESR、CRP均较安慰剂组明显改善,SSZ治疗组撤药率31%,安慰剂组18%(P=0.18),治疗组副作用发生率较安慰剂组明显多见(P<0.001),但均为一过性,停药后很快消失。在二线药治疗中,儿童脊柱关节病如如儿童强直性脊柱炎首选SSZ,SSZ和甲氨蝶呤对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都有效,但前者毒副作用较小[17]。

  另外,Huang等[18]报道4例儿童慢性关节炎伴慢性葡萄膜炎患儿经SSZ治疗后不到8周即出现双眼前房炎症细胞减少和视力改善,提示SSZ对儿童慢性关节炎患者的慢性前葡萄膜炎可能也有效。

  2.4 其它风湿病

  尽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SSZ不能明显减轻NZB/NZWF1杂交鼠唾液腺和泪腺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但由于SSZ可抑制B细胞功能,它能降低血清γ球蛋白水平。临床对干燥综合征合并高球蛋白血症患者予SSZ1g/d治疗,8周后血清IgG、IgA水平明显下降。

  3 用药途径和副作用

  SSZ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为减少胃肠道副作用,第一周予SSZ肠溶片500mg/d,分次服用,以后每周增加500mg,直至总量达2g/d。如8~10周后效果仍不明显,可增加剂量至3g/d。一般维持量为2~3g/d,低于1.5g/d时疗效难以维持,高于3g/d则疗效无增加而副作用增多。儿童一般予30~50mg·kg-1.d-1(最大剂量2g/d)。

  服用SSZ可同时服用NSAIDs。有趣的是,尽管SSZ和NSAIDs都常常引起胃肠道副作用,但两者合用时SSZ却可减轻NSAIDs引起的肠道炎症及慢性失血,而其它的慢性作用药物则无此作用[19]。通常SSZ起效较快,若治疗4个月仍无效,则应停药。

  SSZ的副作用虽然常见,但很少是非常严重或危及生命的。一般服药后2~8个月内出现,通常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与剂量及患者乙酰化表型有关,包括常见的恶心、呕吐、头痛、全身不适以及少见的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这类副作用经减量或停药后消失;第二类为特异质或过敏反应,以皮疹较为常见,少见者包括中毒性肝炎、肺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对严重过敏反应,一旦出现,立即停药,并且以后忌用。脱敏疗法可能对减少SSZ毒副作用无明显帮助。

  另外,SSZ可能诱发狼疮样综合征,停药后可消失[20]。SSZ也可引起男性不育,服药后2个月内出现精子数目减少、精子运动和形态异常,但多为可逆,停药几周后可恢复生育能力。

  许多慢作用抗风湿药都可能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因此不适合妊娠期或准备怀孕的妇女使用,但未发现SSZ对胎儿发育有任何不良影响,并且乳汁中的SSZ浓度远远低于诱发核黄疸所需的量,因此对妊娠期或准备怀孕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选择SSZ可能较其它慢作用抗风湿药更安全[21]。

   参考文献

  1 Taggart A,Gardiner P,McEvoy F,et al.[J].Arthritis Rheum,1996;39(8):1400-1405

  2 De Vos M,Mielants H,Cuvelier C,et al.[J].Castroenterology,1996;110(6):1696-1703

  3 Gadangi P,Longaker M,Naime D,et al.[J].J Immunol,1996;156(5):1937-1941

  4 Morabito L,Montesinos MC,Schreibman dM,et al.[J].J Clin Invest,1998;101(2):295-300

  5 Akahoski T,Namai R,Sekigama N,et al.[J].J Leuk Biol,1997;62(6):817-826

  6 Wahl C,Liptay S,Adler G,et al.[J].J clin Invest,1998;101(5):1163-1174

  7 Haagsma CJ,Russel FG,Vree TB,et al.[J].Br J Clin Pharmacol,1996;42(2):195-200

  8 Nisar M,Carlisle J ,Amos RS,[J].Br J rheumatol,1994;33(7):651-654

  9 O'Dell JR,Haire CE,Erikson N,et al.[J].N Engl J Med,1996;334(20):1287-1291

  10 Clegg DO,Reda DJ,Weisman MH,et al.[J].Arthritis Rheum,1996;39(12):2004-2012

  11 Dougados M,van der Linden S,Leirisalo rM,et al.[J].Arthritis Rheum,1995,38(5):816-827

  12 Clegg DO ,Reda DJ,Weisman M,et al.[J].Arthritis Rheum,1996;39(12):2021-2027

  13 Salvarani C,Olivieri I,Cantini F,et al.[J].Curr Opin Rheumatol,1998,10(4):299-305

  14 Goupille P,Valat JP.[J].Arthritis rheum,1996;39(4):711-712

  15 Imundo LF,Jacobs JC.[J].J rheumatol,1996;23(2):360-366

  16 Van Rossum MA,Fiselier TJ,Franssen MJ,et al.[J].Arthritis Rheum,1998;41(5):808-816

  17 Huang JL,Chen LC,[J].Clin rheumatol,1998;17(5):359-363

  18 Huang JL,Hung IJ,Hsich KH.[J].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1997;15(2):71-75

  19 Hayllar J,Smith T,Macpherson A,et al.[J].Arthritis Rheum,1994;37(8):1146-1150

  20 Veale DJ,Ho M,Morley KD.[J].Br J rheumatol,1995;34(4):383-384

  21 Rains CP,Noble S,Faulds D.[J].Drugs1995;50(1):137-156




















5楼
梧桐树下 发表于:2008/11/21 7:58:24
 

营养与骨质疏松症——2006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主题解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夏维波 孟迅吾


     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主题是“营养与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于骨强度下降和易于发生脆性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但是遗传因素属于不可控制因素。故就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来说,针对一些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意义更大,其中最为切实可行的莫过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鉴于此,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主题,无论是2005年的“运动与骨质疏松症”,还是今年的“营养与骨质疏松症”均是针对生活方式提出的。

     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强度维持过程均需要充分的营养,其中包括大营养素(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钙等)。通常基本营养状况良好的机体,就骨骼健康而言最为关键的两个营养素是钙和维生素D。其他的营养素也有作用,但是多数是通过影响钙吸收、骨钙动员或钙排泄来实现的。本文主要介绍钙及钙平衡、其他营养素对钙平衡的影响以及营养对骨密度和骨折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内容。

    

    钙与钙平衡

     正常成人体内的钙含量大约为700~1500 g,占体重的1.5%~2.2%。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的骨矿盐结晶中,仅有1%存在于体液中。骨矿盐结晶中的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其中磷和钙比例为6∶10(毫克单位的比例大约为1∶2)。

     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钙为300~1500 mg,而人体肠道的钙吸收效率差异很大,在20%~70%之间,随着年龄增大,钙吸收率会降低。一般说来,肠道钙吸收率受机体钙摄入量、营养状态、妊娠、哺乳和维生素D的补充等多种因素影响。未被吸收的钙会经粪便排出,粪便中排出的钙还包括经胆汁和其他消化液分泌入肠道中的钙。除粪钙外,体内钙排泄还包括尿钙排泄和汗液排泄。通常汗中丢失的钙可忽略不计,尿钙排泄正常人每天约有200 mg。

     随粪便、尿液和汗液所丢失的钙需通过饮食中的钙补充,这样才能达到钙平衡。如果饮食中难以提供足够的钙,则机体需要动员骨钙补充入血,以骨钙吸收来维持血钙稳定和满足生理需要。

     为了维持机体钙平衡需要饮食中有充足的钙营养,各个国家所推荐的饮食钙摄入量不尽相同,2002年WHO在综合了多个国家资料的基础上的推荐量为:儿童期为500~700 mg/d,10~18岁为1300 mg/d,19~65岁为1000 mg/d(绝经后妇女1300 mg/d),65岁以上为1300 mg/d。我国营养学会的推荐量较此略低。

     牛奶和其他奶制品富含钙,且吸收率高,是饮食中最好的钙源,如果每天饮食中有2~3次含钙奶制品(如每次1杯奶、1片奶酪或1罐酸奶)就基本能满足儿童以及成人的钙需要。除钙营养外,奶制品中富含的诸如蛋白质和其他主要营养素对骨骼和全身健康也很重要。其他含钙较多食物有绿色蔬菜(如甘蓝、卷心甘蓝及苋菜等)、含骨的罐头鱼(如沙丁鱼和青鱼)、坚果类(如杏仁和豆类)、豆制品以及其他经过钙强化的食品或饮料。

    

    其他营养素与钙平衡

     除了钙以外,其他营养素也会影响骨健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维生素D。食物中摄入的蛋白质、钠、草酸盐、咖啡因和纤维等物质也可能会影响钙吸收和排泄,从而引起体内钙平衡紊乱。

     1. 维生素 D

     维生素 D 对钙平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增加肠钙吸收,并减少尿钙排出,同时又是骨骼更新和矿化所必需的。

     机体维生素D来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个途径。蔬菜、蕈类食物中含有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ergcalciferol),鱼肝油、蛋黄和乳类中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3(胆钙化醇,cholecalciferol)。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均在小肠上端被吸收。

     人体主要靠由皮肤7-脱氢胆固醇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3,维生素D3吸收入血液,再经肝内线粒体25-羟化酶和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的1α-羟化酶作用而形成活性的1,25(OH)2D3,1,25(OH)2D3生成后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远处的靶组织,因而被认为是分子结构中B环开放的一种甾体激素,又称D激素。

     通常情况下多数正常人能够通过皮肤合成充足的维生素D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但在冬季,北方高纬度地区居民、不能进行户外活动的老年人和慢性神经疾病、胃肠道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及一些皮肤维生素D合成障碍病人则需要从饮食或药品中补充维生素D。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可增加其骨质疏松症、跌倒和骨折危险。

     2. 蛋白质

     蛋白质在人体组织的构建、修复和更替中是必需的,骨折愈合和免疫功能的维持也均需要蛋白质。蛋白质缺乏是老年人髋部骨折后死亡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之一。

     但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机体对钙的需要量,因为蛋白质可增加钙排泄。食物中蛋白质摄入过多会用于能量的消耗,即产生化学物质硫酸盐,当硫酸盐从尿中排出时会增加尿钙丢失。推荐的蛋白摄入量是男性为56 g/d、女性为44 g/d。

     3. 钠

     钠摄入过多会导致尿钙排出增加,从而增加机体对钙营养的需求。我国北方地区饮食习惯口味偏咸,易于导致尿钙丢失增加。

     4. 草酸盐

     饮食中的草酸盐会干扰肠钙吸收,使机体对钙需要量加大。典型的含草酸盐过多的食品是菠菜,虽然菠菜含钙量较高,但是钙与草酸结合而不能被吸收。其他草酸含量高的食品还有大黄和红薯。

     5. 磷酸盐

     与草酸盐类似,食物中的磷酸盐也会干扰肠钙吸收,增加机体的钙需求。肾功能正常的人如果钙摄入达到推荐量,一般无需担心磷酸盐摄入过多。我国饮食中的磷含量较高。

     2006年10月的《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的Framingham骨质疏松研究表明,可乐类饮料与女性骨密度降低有关,但其他碳酸饮料并没有此副作用。多饮可乐者的总磷摄入量并未显著增加,但钙磷比率有所降低。因此研究者认为,过多饮用可乐导致的低骨量可能与其中的磷酸盐而非碳酸有关(中国医学论坛报10月26日第6版)。随着我国生活方式的西化,可乐类饮料的饮用量日益加大,青少年尤其明显,应对此倾向引起足够的重视。

     6. 咖啡因

     1杯咖啡中的咖啡因可能会使肠钙减少数毫克,但如果在咖啡中加入1~2匙勺奶即可避免该问题。因此,咖啡因的不利作用主要是由于一些人喝含咖啡因的饮料而又未同时摄入乳制品所致。

     7. 纤维素

     充足的纤维素摄入有助于食物消化和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如结肠癌和心脏病。但纤维素也可能减少钙吸收,尤其是小麦麸皮。由于纤维素通常不会摄入过多,因而不是主要问题。

    

    营养与骨密度及骨折

     营养对不同年龄段人体的骨骼健康都是必需的。一项研究显示,儿童和青春期少年补充钙剂、奶制品、牛奶或富钙奶粉1~3年,其骨量较未补钙的对照者更多。该研究是将原来饮食习惯中的每天600~800 mg钙提高到1000~1300 mg。尽管该研究为时不长,但推测如果维持较高的钙摄入水平至达到骨峰值的30岁以后,则可使骨密度增加5%~10%,而峰值骨量如果增加10%,则可使未来发生骨折的危险降低50%。

     但是,关于儿童期补钙对骨量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完全一致,例如本期专刊中“健康儿童补钙骨密度增加十分有限”一文显示,补钙仅仅对儿童期全身和上肢骨量有轻微益处,而对股骨颈和脊柱骨密度影响不大。该研究是一项荟萃分析研究。

     在成年人中进行的研究则显示,如果30~42岁的青年妇女食物中增加奶制品,其椎体骨量丢失减少。同样,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增加钙或奶的摄入,亦可延缓骨丢失。在本期专刊中,“健康老年女性长期补钙骨密度持续改善”一文的研究结果证实单纯补钙有助于延缓骨丢失和降低骨转换,但对骨折的影响却不显著。还有研究表明,居住在护理院的老年妇女每天补充钙剂1200 mg及维生素D 800 IU共3年,其髋部和非椎体骨折危险显著降低。

     目前尚无统一的关于理想的血清25(OH)D水平标准。多数学者认为,较高的25(OH)D水平可能利于骨骼健康。而在本期专刊中,“不宜根据25(OH)D水平确定VD最佳用量”一文显示,血清25(OH)D为44 nmol/L(17.6 ng/ml)是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的截点,但该截点对骨量丢失的预测没有意义。因此,合适的25(OH)D水平应该更高,学者们认为应该大于70~80 nmol/L(28-32 ng/ml)。要达到该水平可能需要补充较大量的维生素D,每天需要800~1300 IU。针对我国人群的合理的维生素D补充剂量尚需探讨。

    

    总 结

     综上所述,充足的钙营养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在人生不同时期均需注意骨骼的钙营养和其他营养。奶制品是钙补充的最好来源之一。老年人由于摄入问题、食欲问题及其他药物影响等原因单纯从食物可能难以获得充足的钙,需要补充钙剂。此外,老年人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有足够维生素D摄入和生成者,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至理想的水平。

     尽管钙和维生素D营养非常重要,还需注意饮食中的蛋白质、钠盐、草酸、磷酸和咖啡因等对钙营养的影响。营养仅仅是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需要重视运动及必要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等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


















6楼
梧桐树下 发表于:2008/11/21 7:58:54
 

儿童风湿病学研究

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     赵棉松 黄烽

在今年8月1-5日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12届亚太地区抗风湿联盟大会(APLAR)中涉及儿童风湿病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与会学者对儿童风湿病的基础及临床诊治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研讨,现简要介绍如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北京儿童医院何晓琥教授就我国儿童期起病的SLE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由于这类患者比成人期发病的SLE患者有更加急进的临床表现,所以更加需要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日本学者报告了采用环磷酰胺(CYC)静脉冲击治疗7例SLE。(男2例,女5例)患者,病程3个月~13.8年,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肾脏活检和静脉CYC 0.5~1.0 g/m2每月1次,连续6个月,此后每3个月1次静脉冲击,直至病情改善。研究者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并在三个时间点(开始CYC治疗之前,最后一次治疗后,以及资料收集时)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

     结果显示,患者治疗之前的SLEDAI积分为12 ~30,治疗后SLEDAI为2~16。1例病情无变化(表现出抗磷脂综合征),1例在第二次冲击之前死于病毒感染,1/5例病情改善的患者在最后1次冲击治疗后的6年3个月时病情复发,其余4例病情稳定 SLEDAI积分为2~16。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感染及肿瘤,所有女性患者月经规律,仅有1例出现食欲减退。研究者认为,CYC静脉冲击治疗复发性儿童起病的SLE患者,能迅速改善其症状并未发生严重感染。

     儿童SLE常常有急进的临床表现,马来西亚学者报告了2例以抗磷脂综合征伴Evans综合征为表现的幼年SLE患者,治疗包括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乙酰唑胺及激素。伴发抗磷脂综合征与Evans综合征的SLE患者,具有血栓形成的高危险,及早识别及治疗是减少患者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关键。

     脂蛋白异常是SLE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儿童SLE的异常脂蛋白追其原因与疾病本身及激素的使用相关。菲律宾学者分析了符合ACR诊断标准的22例SLE患儿,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泼尼松治疗,累计剂量10.4 g。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泼尼松剂量与脂蛋白异常并无相关性,而脂酶活性降低, apo C-Ⅱ及LDL活性降低是幼年SLE患者脂蛋白异常的原因。脂蛋白异常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后者和其并发症(心肌梗死及脑血管事件)已被确认为是SLE的重要危险并发症。该研究结果提示,在幼年SLE患者中维持正常的脂平衡,无论是对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心肌缺血及脑血管事件都是极其重要的。

     针对幼年SLE疾病表现的急进形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儿童对于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应对能力与成年人相比远远不足,心脑血管的并发症、痤疮、多毛、柯兴面容等更容易使年轻患者精神沮丧,自尊心受到挫折。正是如此,使患儿治疗的顺应性下降,患儿因难以忍受激素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而中止用药,但最终却导致了疾病引起的残疾率和死亡率增加。针对这一现象,Lehman教授将其称为“隐性自杀”。做为一名儿童风湿病学专家,治疗儿童SLE患者的目标,就是要使患者的寿命达到正常人群的寿命,但是如果长期不间断地使用糖皮质激素,则这一目标难以达到。Lehman强调,将糖皮质激素维持在0.25 mg/kg·d,并结合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好的治疗效果。该学者对15例SLE患儿使用CYC 8年后的随访显示,12例患儿病情平稳,无肾损害、脓毒症及SLE相关并发症。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

     中国湘雅医学院有关幼年起病的肌腱端炎相关性关节炎(ERA)的研究显示,该病以男性为主,患者表现有下肢非对称性的关节炎和肌腱端炎(74.4%),约35.9%患者有脊柱关节病家族史,20.5%患者有CT显示的骶髂关节炎,HLA-B27阳性率为100%,82.1%的患者为突发起病伴中重度的关节积液;患者在治疗8周后症状均有所改善,6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研究者认为,如果临床医师能够较好地认识幼年ERA的特征,并在疾病的早期积极给予免疫抑制剂的联合治疗,将会产生较好的疗效。

     马来西亚学者报告,JIA患者长期使用甲氨蝶呤(MTX)机会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增加了住院和死亡危险。在其观察的JRA患者中,有28.1%发生感染,这些患者中64% 需要住院治疗,但这些患者的总体预后较好,系统起病和长期使用激素是感染的危险因素。新加坡学者通过对1例接受MTX治疗的JRA患者的随访发现,长期小剂量MTX治疗,即使是在白细胞正常的情况下也是机会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支杆菌的感染不容忽视,在抗分支杆菌的治疗过程中并不需要终止MTX的治疗。

     有关幼年起病的关节炎患者成年阶段接受针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治疗的研究显示,TNF抑制剂在这组人群中显示出具有安全有效的作用,且有良好的性价比。

     针对JIA这一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埃及学者对疾病活动评分(DAS-28) 及儿童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CHAQ-DI) 评价JIA患者功能残疾的意义做了评估通过对符合诊断标准的40例JIA患者的研究显示,35%的患者有关节畸形变,多数发生在RF阳性的多关节炎型患者及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同样DAS-28和CHAQ-DI积分在RF阳性的多关节炎患者中也较高。而CHAQ-DI 与起病形式、疾病演变过程、激素应用等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演变过程,DAS-28可以预测CHAQ-DI;DAS-28和CHAQ-DI有助于JIA疾病活动性和功能残疾的评估。

     埃及学者在本届APLAR会议上报告了1例儿童复发性多关节炎的21三体综合征患者,其在关节发病之初及1个月后,骨髓穿刺分别显示骨髓增生异常活跃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骨髓像。患者MRI显示在邻近关节部位的红骨髓有渗出现象,报告该病例的目的在于提醒医务人员,对于关节炎患者应考虑到关节外病因,另外,该病例显示MRI在评价骨髓疾病中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

    

    其 他

     伊朗学者收集了177例白塞病患者及临床表现与白塞病相似(但排除了白塞病诊断)的对照组病例,比较7种成人白塞病诊断分类标准在儿童白塞病患者中的准确性。结果显示,敏感性分别为:Manson & Barnes 55.1%, O’Duffy 60.7%, 国际标准71.9%,日本标准 90.4%, Dilsen 标准 79.8%, 伊朗 93.8%, Iranian 分类标准94.4%。 特异性分别为:Manson & Barnes 99.5%, O'Duffy 99.5%,国际标准100%,日本标准96.2%, Dilsen 94.6%,伊朗96.2%, Iranian 分类标准96.2%。虽然有学者认为目前的白塞病诊断标准是在成人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的,但伊朗学者的研究显示,这7种诊断分类标准同样适合于儿童患者。

     埃及学者针对新生儿的骨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大于胎龄儿组和小于胎龄儿组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成骨活性在大于胎龄儿组,小于胎龄儿组及早产儿组均明显降低,提示这一类高危儿在出生后需要由有经验的内科医师和护士密切观察。同时这类婴儿存在骨质疏松的高危倾向,也应在骨骼方面给予特殊的护理与医疗。

     家族性关节病是由一组不同的关节疾病组成的,这类疾病包括:家族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病(FJIA),幼年系统性关节透明变性(ISH),结节性关节病溶解综合征(NAO综合征)等。阿拉伯学者Sulaiman 收集了1990 -2005年之间的62例患者的资料,12例FJIA患者(3例男性,9例女性)同时合并多关节炎,4例来自于同一地区不同家庭,其中2例来自于同一家族,发病的中位年龄为2.4岁,诊断中位年龄3.5岁,全部患儿均表现有炎症指标高。19例ISH患者(11例男性,8例女性)在新生儿期表现了疼痛关节的挛缩及典型的皮肤黏膜改变,其中14例的诊断不准确,13例患者来自近亲结婚家庭,5个家庭中有不止1例患者。放射学检查发现患儿有骨量减少、骨膜反应和溶骨性病变。8例患者接受了组织活检,其结果显示与诊断一致,虽然采取了积极的治疗但未能挽救16例患儿的生命,平均寿命11个月,另外3例患儿平均生存20个月。15例NAO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3.4岁,来自于7个毫无关联的家庭,其中5个家庭有不止1例的患者,多数患儿有手的疼痛畸形。11例患儿有急进性骨溶解的表现,所有的患儿的炎症指标正常。

     虽然沙利度胺(反应停)治疗的历史充满了悲剧,然而由于它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使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加坡学者观察了8例使用沙利度胺的患儿的疗效与毒性。其中3例为系统起病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2例炎性肠病性关节炎,白塞病、肌腱端相关性关节炎及Takayasu血管炎各1例,年龄均小于16岁。患儿接受沙利度胺治疗的年龄为7个月~12岁,沙利度胺剂量1~10 mg/kg·d,病程1周~5年,结果显示6例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例在治疗的2个月后出现外周神经病,停药后症状缓解;2例出现非特异性药疹,1例出现白细胞减少,停药1周后白细胞计数恢复。上述结果显示沙利度胺有助于儿童风湿病患者的治疗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7楼
梧桐树下 发表于:2008/11/21 7:59:33
 

糖皮质激素是否能用于治疗RA

——来自美国风湿病学会第66届年会的辩论

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     黄烽 李胜光


    黄烽,风湿病学博士,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后。现任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风湿性疾病临床工作,主要科研方向为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关节病的免疫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曾获1993年度全国首届百名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200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奖和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承担军队医药卫生中青年杰出人才科研基金、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近200万元科研课题。1997年起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论文发表在美国Arthritis Rheumatism ImmunologyClin Exp RheumatolInfection Immunity和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等国内外著名期刊。

     糖皮质激素加入临床治疗行列中是20世纪临床医学最具突破意义的事件之一。1948年激素首次用于临床治疗1例28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残疾妇女,其效果可谓激动人心。但不久,与剂量相关的毒性接踵而至。此后的半个世纪里,糖皮质激素这一治疗上的双刃剑比任何其它治疗都更能激起人们的争论热情。

     最近,在美国风湿病学会第66届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湿病学家就糖皮质激素是否可用于治疗RA展开了激烈辩论。

    正方论据

    糖皮质激素在控制疾病活动性的短期疗效方面的证据已广为接受,最近发表的2项荟萃分析对数个临床研究做了系统回顾,阐明了糖皮质激素对RA的短期益处;其远期疗效亦得到有关研究证实。

    RA活动性病变能被快速抑制

    认识到早期治疗的关键作用是近来在RA患者治疗中最重要的改变。几项重要的研究提示,如果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的治疗被推迟8~9个月,将导致长期转归更差。从逻辑上讲,如果延缓几个月是重要的,那就有理由问,延缓几周甚至几天时间是否重要。迄今为止,所有传统DMARD的疗效都用周或月来衡量,仅有2种药物的起效时间可用天数来衡量,那就是糖皮质激素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因此,如果治疗目的是快速控制RA,那么就应即刻采用这两类快速起效的药物。

     Boers等采用大剂量泼尼松龙治疗来诱导快速反应。早期RA患者随机双盲接受单纯柳氮磺吡啶或柳氮磺吡啶加小剂量甲氨蝶呤7.5 mg/周和泼尼松龙。甲氨蝶呤和泼尼松龙剂量分别在第40和28周减量。泼尼松龙的用量顺序为60 mg/d,1周然后40 mg/d、25 mg/d、20 mg/d、15 mg/d和10 mg/d各1周 最后7.5 mg/d。

     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速度显著快于单纯柳氮磺吡啶组。这一研究首次通过对照方式证实诱导方案或下台阶方案是成功的。然而在第40周,两组的临床特征看起来相似,此时,单一治疗组的缓慢进步变得越来越明显,而联合用药组治疗初期见到的好处则失去了一些。特别重要的是,在第56周和第80周,联合用药组的放射学进展更少。Boers等最近报告,尽管泼尼松龙已在用药28周后停止,5年后联合治疗组的放射学进展仍较低。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即糖皮质激素快速抑制了RA的活动性病变,改善了长期的放射学转归。

     最近,放射学检查证实,早期RA患者单纯接受泼尼松10 mg/d治疗,能抑制关节破坏的发展。然而,与安慰剂组相比,泼尼松治疗组产生更多的不良反应,如体重增加、椎体骨折和血糖增高等。

    远期疗效得到证实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已有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通过延缓或减慢X线下的关节破坏,在改变RA病程中起明显作用。在一项设计良好的早期研究中,与阿司匹林组相比,泼尼松龙组(开始剂量20 mg/d,头1年的平均剂量为13.6 mg/d,第2、3年的平均剂量为10 mg/d,比我们现在用量稍大)放射学进展显著改善,同时,RA的体征和症状也减轻。该试验的第2年末,泼尼松龙治疗组仅41%有放射学进行性加重,相比之下,阿司匹林治疗组高达74%(P<0.005),这些差别持续3年。

     1980年以后发表的与糖皮质激素相关的放射学改变文献中,4项研究显示放射学有改善,3项无改善。最近,Kirwan等用更小剂量的泼尼松龙7.5 mg/d重复了以前临床研究中提到的放射学所见。在这项双盲研究中,患者随机接受泼尼松龙7.5 mg/d或安慰剂加上原来风湿病医师开具的任何传统治疗。2年后通过盲法对患者手部的放射线片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泼尼松龙治疗组患者的手部放射学进展显著改善P=0.004,这与36年前的结果十分相似。在同一组患者的后续随访中,泼尼松龙可以减量而不伴疾病症状复发。然而,后来的结果显示,泼尼松龙减药组的放射学进展速度变得与传统治疗组相同,进一步肯定了泼尼松龙的疗效。

     反方论据

    长期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副作用限制了它在RA治疗中的使用。在许多有关糖皮质激素毒性的研究中,难以确定毒性是由糖皮质激素引起还是由RA本身引起。尽管如此,在超过50年的RA临床治疗中,已有充分证据显示,糖皮质激素引起的毒性相当明显。

     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不良事件可归纳为近期、远期和特异性三类。近期不良事件包括体液潴留、体重增加、高血压、眼前房压力增高和情绪改变;远期不良反应包括骨骼改变(如骨质疏松)、高血压、脂质异常、肾上腺抑制等;特异性或不可预测性反应包括骨坏死和白内障形成。激素的许多毒性需要数月或数年才会在临床上变得明显,而病人在短期内通常不会中断激素治疗,因此平均日剂量和平均累积剂量在预测某些不良事件中显得非常重要。

     关节炎、风湿病和老年医学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资料显示,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病死率比对照组高1.5倍,目前尚不知道,RA病死率的增加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或其毒性是否呈因果关系。

     瘀斑和皮肤变薄常常是RA患者首先注意到的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其它的皮肤反应包括痤疮、多毛、伤口愈合延迟和满月脸。

     糖耐量异常或隐性糖尿病是激素治疗的后果(尽管不常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抑制是长期应用激素的并发症,通常在较大剂量较长时间应用时明显。因此,较大剂量较长时间应用激素者应该小心谨慎地减量。

     人类和小鼠暴露于泼尼松后出现宫内发育迟缓,这说明外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影响胎儿发育。尽管妊娠中应用泼尼松相对安全,但医师和患者都应该警惕激素对胎儿发育的副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妊娠动物接受激素治疗后,胚胎兔唇的发生率增高,虽然在人类中尚未发现此作用。

    小剂量激素治疗的毒性

    尽管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与严重的感染并发症相关,但每日小剂量激素治疗RA的感染危险性尚不清楚。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研究提示,隔日使用激素的感染危险性很低。因为糖皮质激素几乎总与其它免疫抑制药物(如甲氨蝶呤等)合用,所以不能将RA中应用的小剂量激素与感染并发症绝对或相对关联。

     长期小剂量激素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溃疡、胰腺炎和肠道穿孔。RA患者激素常和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合用,因此,很难区分是哪个药物引起的副作用。最近的资料显示,糖皮质激素具有独立于NSAID之外的致溃疡危险性。联合使用激素和NSAID,可使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增加2~4倍。许多RA患者有神经精神症状,包括抑郁和失眠。通常很难判断这些症状是由于疾病本身引起还是激素的治疗引起。

     长时间全身应用激素(口服或吸入)能引起后囊下白内障发生,增加眼内压,少数情况下引起青光眼。

     小剂量激素常常引起液体潴留和高血压,是否引起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尚不清楚。除加重高血压外,激素对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有推波助澜作用,后二者是已知的冠脉疾病危险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通过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和关节肿胀数反映的炎症,是RA患者心血管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骨骼改变

     长时间使用激素最糟糕的并发症是骨质疏松,后者引起骨折危险的机制包括增强破骨细胞功能(减少性激素形成、减少钙吸收并增加尿钙丢失),直接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及延长破骨细胞寿命。尽管确切发生率不清楚,但估计,超过一半接受激素治疗的人将丢失足够的骨质而引起骨折。有研究提示,接受泼尼松10 mg/d的患者,治疗头1年骨质损失高达15%。

     隔日、小剂量吸入和关节内注射激素会引起骨的生化变化,提示即使是最小剂量的皮质激素也会引发骨的不良反应。其他研究提示,关节内使用激素可引起骨的不良反应。骨坏死和激素诱导的肌炎在接受小剂量激素治疗的RA患者中也有报道。

     糖皮质激素的长期毒性,尤其是大剂量时的毒性骇人听闻。尽管TNF抑制剂短期毒性小,但至少在临床试验中,许多研究者相信,由于TNF对免疫功能至关重要,因此足够剂量的TNF抑制剂抑制足够长的时间,其毒性可想而知。

     另一个已经热烈讨论了50年的重要问题是,激素治疗RA的长期毒性/效益比。最好和唯一的办法是,直接实施一个早期RA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让患者随机接受激素或非激素。如果在所有的激素治疗组加上强有效的防止骨质疏松方案,则该试验会更有意义。

    小结与建议

     几乎所有的医师都用过糖皮质激素,这不仅是因为其疗效,也是出于近来尚无其他有效的治疗选择。目前,已有资料支持使用小剂量激素治疗RA,尤其是将其作为等待其它DMARD起效的桥梁使用。糖皮质激素应该与其它DMARD合用治疗RA。激素已知的不良反应显然限制了其在RA中的单独使用(尤其是在较大剂量时)。除非有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据的支持,我们目前不提倡糖皮质激素单独用于治疗RA。如确需应用激素,应该同时采用强有效的方案来预防骨质疏松。应该确保将激素减到尽可能小的剂量,并积极使用DMARD,使激素顺利减量





8楼
梧桐树下 发表于:2008/11/21 8:00:38
 

2007年有关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显示,在功能锻炼为主的理疗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并不能提高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止痛效果。(BMJ 2007年8月15日在线发表)

     在这项随机、对照、多中心的研究中,英国Keele大学的Foster等纳入了352例50岁及以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并评价其疼痛缓解程度。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入单用标准理疗组(n=116)、理疗加针灸组(n=117)及理疗加模拟针灸组(n=119),主要终点是用WOMU骨关节炎指数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的改变。次要终点还包括特定时间点(2周、6周、6个月及12个月)患者的关节功能、疼痛强度和不适等。

     结果显示,6个月时患者的随访率为94%。基线疼痛评分平均(SD)为9.2(3.8),6个月时3组疼痛评分分别降低2.28(3.8)、2.32(3.6)和2.53(4.2)。单用理疗组与加用针灸组的疼痛评分平均差值为0.08,与加用模拟针灸组平均差值为0.25。疼痛强度和不适方面,后两组比单用理疗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提高。

     该研究提示,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理疗基础上加用针灸并不能额外提高疼痛评分。虽然加用针灸组疼痛强度和不适比单用理疗组有轻微改善,但未必是针灸的作用针灸无助于减轻骨关节炎患者疼痛

生物制剂——EULAR 2007关注的焦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张卓莉

在2007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年会(EULAR 2007)上,与会代表对许多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利妥昔单抗、abatacept、golimumab等]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下文介绍部分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TNF拮抗剂

     TNF拮抗剂是最早问世的生物制剂,至今已有10余年历史。本次大会报告了历时4年的BEST研究[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研究]的结果,即早期使用甲氨蝶呤联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效果更佳,经缓解病情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再接受甲氨蝶呤联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无论从疾病活动性评分还是功能状态的改善程度上均不如早期甲氨蝶呤联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组,这提示RA治疗存在最佳时间窗。

     在4年的随访观察中,一半以上接受甲氨蝶呤联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患者可完全停药,且疾病维持于稳定状态。另外,TNF受体融合蛋白向英夫利西单抗的转化治疗或者英夫利西单抗向TNF受体融合蛋白的转换治疗均可使部分RA患者获益。

     Abatacept

     2005年11月,美国FDA批准abatacept用于治疗RA。Abatacept是重组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与免疫球蛋白(CTLA4-Ig)的融合蛋白,它可以阻断辅刺激分子,从而阻止T淋巴细胞活化。

     1年多的临床应用发现,无论是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EULAR标准还是健康状况评估问卷(HAQ)评分等指标方面,abatacept的疗效均较英夫利西单抗佳,且它不经过药物洗脱期。另外,由TNF拮抗剂直接转换为abatacept治疗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这提示,abatacept可能成为治疗RA的又一种选择。

     利妥昔单抗

     利妥昔单抗于2006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RA,它是针对CD20分子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可有效清除外周血中的B淋巴细胞。许多研究者报告了利妥昔单抗治疗1种或多种TNF拮抗剂治疗不佳RA的疗效和长期应用利妥昔单抗的安全性研究结果。

     研究显示,在这类患者中使用利妥昔单抗(每次用药间隔40~42周)可使疾病处于持续缓解状态。利妥昔单抗与甲氨蝶呤联用较甲氨蝶呤单用可更有效地控制骨质破坏进程。

     通过对1053例RA患者(2438人年)使用利妥昔单抗的长期安全性分析发现,在4次用药以后,患者感染发生率略有增加,但严重感染发生率及其他严重事件发生率均与最初用药时无显著差异。

     Golimumab

     Golimumab是针对TNF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其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Ⅱ期临床试验表明,在golimumab联用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RA的1年中,患者DAS28可得到持续改善。患者外周血中E选择素、IL-18、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下降可预测golimumab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RA的疗效。

     Certolizumab

     Certolizumab为PEGylated(聚乙二醇)抗TNF单抗,由于加入聚乙烯乙二醇,去除了嵌合的Fc段,因此它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并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

     在本次会议上,研究者报告了第一项皮下注射certolizumab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在甲氨蝶呤单一治疗疗效不满意的RA患者中,给予400 mg起始治疗3次后,再给予200 mg每2周1次治疗,显示了快速明显的疗效。与甲氨蝶呤单用相比,该治疗能显著改善活动性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更大剂量certolizumab(400 mg,每2周1次)不再进一步增加疗效。患者的总体耐受性良好,由于不良反应而停药者少。

     Tocilizumab

     Tocilizumab是人源化抗人IL-6单克隆抗体,主要在日本人群中进行了较多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tocilizumab单一治疗可减缓RA患者骨质破坏。RA患者接受tocilizumab持续治疗5年,患者的疗效持续,88.1%的患者可减量使用激素,40.5%的患者可完全停用激素。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增高常见,但稳定在210 mg/dl左右(基线水平为185 mg/dl左右)。

     在本次会议上,还报道对623例对甲氨蝶呤疗效不佳的中重度RA患者给予tocilizumab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tocilizumab对非日本RA患者同样疗效明显,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 小 结

     中国大约有500万RA患者,目前RA的治疗仍然以传统的抗风湿药物为主。生物制剂的出现已将风湿病的治疗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我国现有的生物制剂种类非常少,目前只有一种国产的TNF受体融合蛋白,利妥昔单抗在我国也暂未被批准治疗RA。我国关于生物制剂的应用和研究均较国外落后,希望更多的生物制剂能够尽早进入国内临床,让广大的风湿病患者能够尽早受益

 

DMARD治疗早期RA 多药联合疗效优于单一用药

 

在2007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年会(EULAR 2007)上,芬兰Rantalaiho报告,采用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多药联合的长期缓解率较单一用药高。

     该研究(FIN-RACO研究)纳入195例早期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和泼尼松龙联合治疗(联合组),另一组给予单药治疗(最初应用柳氮磺吡啶,根据病情选用泼尼松龙,单药组)。对纳入的患者进行为期11年的治疗和随访,评估3种DMARD联合治疗与单一DMARD治疗患者的长期缓解率和关节功能进展。

     治疗2年后,不必严格遵守原治疗方案,但仍需维持病情缓解。病情缓解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5条RA临床缓解标准,乏力不包括在内。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1、2、3、4、5和11年的缓解率和健康状况评估问卷(HAQ)评分。

     结果显示,在随访的第11年,联合组患者69例,其中女性占58%,平均57岁,71%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单药组患者66例,其中女性占70%,平均59岁,61%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

     联合组的缓解率为32%,单药组缓解率为19%(P=0.0082)。观察终止时,联合组患者标准化年龄及性别后的HAQ评分改善均值为-0.54,单药组为-0.42。

     研究者认为,初始采取多种DMARD联合治疗早期RA,患者的缓解率持续高于单一DMARD用药治疗者。但两种治疗方法都有令人满意的持续的HAQ评分改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王慧

9楼
patebeng 发表于:2023/6/6 15:11:27
网友高速偶遇高考试卷押送车队离心泵
北大自杀女生男友涉虐待罪案7日宣判磁力泵
离异男子独自养儿到17岁发现非亲生化工泵
女子将农药倒入饮料给丈夫喝获刑螺杆泵11
福岛核污染水“4年后流到台湾”全焊接球阀
四川山体垮塌已致19死焊接球阀
网友发布“三亚被宰记”直埋全焊接球阀
男子掉入鱼塘前紧急扔出手机埋地全焊接球阀
35岁男子为考清华复读14年上海螺杆泵
高考临近阿姨们在夜店里跳广场舞上海化工泵21
印度耗资百亿卢比的大桥又塌了污泥螺杆泵27
奶奶看小鬼演唱会捂耳朵离心泵54
日本女团成员灌男粉喝洗洁精隔膜泵36
最“卷”618来了 消费者买单全焊接球阀
面包车着火路过洒水车1分钟灭火卡麦隆


离心泵
螺杆泵
化工泵21
全焊接球阀
焊接球阀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qzxjzy.Net       辽ICP备06000517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