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病用药的主要和常用剂型。正确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如果制作不当,就收不到预期的疗效。
现介绍煎药的几个要点:
煎煮用具: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为最理想,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汁浓,质量高,搪瓷烧锅也可选用。忌用铁锅或铜罐。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时药液不断翻滚。锅盖应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挥发性成分产生“回流”。
煎药用水:加水量应根据药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时间的长短而定。一般第一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没药材超过药2-3厘米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减。
煎前浸泡:为了提高煎出率,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煎药的火候和时间:习惯上将火候分为武火(大火)、文武(中火)、文火(小火)。汤药一般分两次煎服,煎的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而分。通常煎法,先用武火煮沸后收为文武火。如解表药(伤风感冒药)要用武火煎,能使药物保持宣散作用,在第一煎沸后续煎15分钟,第二煎沸后续煎10分钟左右,不宜久煎。因解表药多含挥发油成分,外煎使挥发成分散失。另如补药,宜武火煮沸后收用文火。第一煎煮沸后续煎40-50分钟,第二煎沸后煎30-40分钟,质地夺取的也可煮三次,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每煎取汁约200-300毫升,儿童服用取100-150毫升。如药液太多,可去渣取汁浓缩后再服。
入药的顺序及须特殊处理的药物: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在煎煮时有先煎、后入、泡煎、洋化、冲服等不同处理方法,医生在处方中一般予以注明,先煎的药物多为矿物质、动物贝壳等质地坚硬的药物。如石膏、牡蛎等,须先煎20分钟左右,另有一些药物须先煎1-2小时,如附子煎时间可较长,能提高汤液中有效成分的会计师,而且高温久煎又能减少其副作用。后入的药物大多具有芳香性易发挥发不宜久煎。如砂仁、薄荷等,应在其它药物煎煮15-20分钟后加入,再煎10分钟左右即可。包煎的药物一般为粉不性的,带有绒毛的或含有粘性成分的药物。如六一散、楷杷叶、车前子等。煎时应用布袋包好后与其它药同煎。另煎的药物多属贵重药品,如野山参、西洋参及犀角、羚着之类,须加行煎透后取汁和服。冲服原药物一般为贵重的、不易溶解的或挥发性强而不宜入煎煮,如猴枣、熊胆、沉香等,可磨成粉用药液冲服或吞服。烊化的药物多为胶类、糖类及无机盐类、如阿胶、蜂蜜等。这类药物与其它药同煎会粘附在它药表面,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影响药效。因此必须另行盛放,将热的药汁部入令其深化。
总之,必须正确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每付中药的疗效。